次日整備好輜重,今川軍開拔渡河,對外也如長尾政景那般,打出‘遠州八千騎’的旗號,大張旗鼓地支援栗田城,生怕更級郡國人不知道訊息。
不管今川家派來的是三千還是八千,對於栗田城守軍的士氣,都是極大的鼓舞。將領振奮的是這代表今川家的支援態度,同時還有源源不斷從東海道運輸過來的輜重補給,而底層士卒則真的是認為有‘八千騎’來援助,不由士氣大振。
武田家的武士們不斷告訴自己部下的足輕,長尾政景全軍纔不過‘三千人’,而自己這邊援軍就有‘八千精銳’,再加上原有的兩千守軍。哪怕是在無知的人,也知道這萬人軍勢,是一股足夠屠滅一國的強大兵力,足輕們將前日接連丟失營砦的低落,一掃而空,不管怎麼看,這場仗都是贏定了,川中島合戰也許很快就會大獲全勝。
小山田信茂為了表示鄭重,請真田幸隆代自己出迎。
跟著高師盛指揮部眾渡河的青木大膳、北莊萬次郎、長田盛氏等人,他們的注意力,並不在威名赫赫的武田‘攻彈正’真田幸隆身上。因為身份差距懸殊,雙方根本冇有什麼接觸的機會,他們甚至冇有多看真田幸隆;兩眼,因為他們的目光,早就悉數落在了真田幸隆帶了的武田赤備騎兵和甲州旗本隊的身上。
此時的武田赤備,剛剛建立未久,人數也僅僅隻有八百騎,還不是跟隨武田信玄轉戰關東各國,立下赫赫武名的天下強軍。
此回的第二次川中島之戰,由飯富虎昌率領向長尾數千軍勢,發動逆擊的強橫戰績,卻是這支日後的武田第一兵的初陣。
此刻護衛真田幸隆的這五十騎赤備,也當得起‘甲信精騎’這四個字的稱呼,即便在武田赤備內部,也是裝備最精良的那一隊。
赤備騎並們戴著凶獰可怖的鬼麵角兜,穿著赤色的具足大鎧,背後的‘風林火山’旗指物颯颯獵響,手持斤二間長的片鐮槍,佩戴黑色刀鞘的直刃打刀,攜帶著用於流鏑馬的弓矢。騎得都是高頭大馬,戰馬披掛著馬鎧,馬鎧由木質麵簾、紙紮頸甲,保護前胸的皮革製作成的‘當胸’三個部分組成。
缺少真正馬鎧上的馬身甲、搭後(護臀甲)、寄生(馬尾束具)三個部位的護具,而且也非全覆鐵甲,或許稱為馬衣更加合適一些。
馬鎧這種護具是十分少見的,武田家這些赤備騎兵們的戰馬披掛的雖然不是整套的馬鎧,卻也是青木大膳、北莊萬次郎、長田盛氏這些鄉下土包子前所未見的,稀奇甲冑。
馬者,兵家之本,國之大用。對於武家來說優良的戰馬甚至比鎧甲更有助於戰事。
信濃國自古就是產馬之地,官家廄場所在,鎌倉、室町兩代也都是以向幕府進貢良馬的主要廄場,而今雖然經過多年兵亂,導致官廄牧廳遭到毀壞,養馬的規模大大縮減,但民間養馬的底子仍在。
這五十騎赤備所騎之馬皆是良馬,高五尺半,健美雄壯,在江戶時代是將四尺馬(121厘米)規定為小馬,四尺五寸(136厘米)規定為中馬,五尺(151)以上規定為大馬。
可見武田家吞併信濃後,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。
由此來看,出現在眼前這些赤備騎兵,所騎的戰馬,完全當得起神駿二字。東海道的地理環境,導致並不盛產良馬,不說用於耕地的矮小馱馬,就是引進駿河,自產的戰馬能達到五尺高下的駿騎,也是寥寥無幾。
高師盛所騎的那匹五尺信濃馬與之相比,也是遠遠不如。這些赤備騎兵所騎戰馬皆有五尺半高,又裝備精良,雖隻有五十騎,持槍行來,卻是做到了訓練有素,整齊劃一,令人不覺驚歎不已。
赤備隊裝備精良,武田家的甲州旗本雖不如其威武,然也不錯,遠勝今川軍派來的雜兵,武田家雖是求援,卻也不願盟友今川家小覷了自家。
這些二百甲州旗本,皆披甲冑,持槍帶刀,近半數的人還帶了弓矢,雖然年齡、身高有所差異,但放眼望去恰如武田信玄‘孫子四如大旗’所言,徐立如林。
這些旗本足輕,都是世代追隨武田家南征北戰的真正精銳,有些鬚髮灰白,卻仍舊精神抖擻的老兵,甚至是上代家督武田信虎在位時就追隨出陣,為武田信玄征伐信濃,立下過血汗功勞。
高師盛心中感慨萬千,難以言表,情不自禁的低聲吟道“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鐵衣。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。”對武田家這些真正百戰餘生的老兵,既尊敬,又發自內心的畏戒,真正支援一位戰國大名橫行天下,絕非猛將智士,而是這些名不見經傳,卻忠勇無比的足輕徒士。
不管今川軍突然北上援救,到底是因為友盟之義還是受到再三催促的不情願之舉,小山田信茂都充分表示出了地主之誼。
昨天讓人連夜趕工,給今川軍搭建起了一個簡單的營地,由加野津勝忠、昌忠兄弟兄弟引領,三千於眾入營休整,而朝比奈信置、高師盛、蒲原氏清、上川忠弘和一乾國人眾則由真田幸隆陪同著進入栗田城。
在禦館殿內,小山田信茂熱絡的說,信濃國人為歡迎友軍,已備下了宴席,請朝比奈信置等人晚上赴宴。
朝比奈信置委婉回拒,他說“我奉駿府之令,北上助各位討賊,今越賊未平,怎能先行酒宴?”領受好意,拒絕了邀請。
小山田信茂見他態度不似作偽,遂不在堅持,身份不夠的武士紛紛離席,讓出地方供雙方將領會談軍議。
待閒雜人等都離去後,總覽軍情的真田幸隆,先開口彙報道“昨日奉越前軍令,抽調兵馬,現已精選出五百步騎,在城外軍營待命,隻等軍令,便可與丹波守一道出兵泰平寺。”
雖不想與長尾軍正麵開戰,卻也不能對泰平寺的守軍真個見死不救,朝比奈信置不是相約一起出兵麼,那正好便與這五百眾一起出陣好了,兩邊兵馬,加起來合計四千眾,縱然不勝,也可平安撤回。
“很好。”小山田信茂點了點頭,問道“敵軍動向可查探清楚?”
“敵軍應是已知援軍來到,村上義清退離了泰平寺,領兵返回若槻城本陣,與長尾政景合兵一處,大、小田原營砦外的‘野伏隊’昨夜也陸續撤離,往若槻方向去了。”
真田幸隆被稱為‘攻彈正’,有大半原因就是因為其善於利用忍者探查、刺殺、調略等手段。武田家三方忍者眾原本由飯富虎昌、甘利虎泰及板垣信方三人各自統帥,自後二者戰死上田原,真田幸隆便接替管理忍者眾、
隻是川中島局勢更加緊要,並未帶領多少忍者協防栗田城,長尾政景在對峙過程中洞悉武田軍訊息延誤,才選擇以‘野伏’戰法對敵。
吃過大虧,真田幸隆立刻飛書川中島,連夜調集一隊三方眾裡的‘間見下忍’,展開對長尾軍動向的刺探。
“越後軍的野伏隊撤退了?”
“正是。”
山本晴幸略微沉吟,說道“長尾政景看似連戰連勝,實則占據的城砦越多,麵臨的壓力就越大,難以長久集中兵力展開攻勢,得知我方援軍以至,連夜撤走也不足為奇。”他命人在堂上展開地圖,行至圖前,指點給諸人看,說道“若槻城距離葛尾城、善光寺路途漫長,又遠離長尾景虎所在的本陣,被野武士帶領的一揆勢騷擾的疲於奔命,不然也不會對峙旬日,纔開始著手試探進攻······既然敵兵暫退,勞煩丹波守引兵在泰平寺旁的魚明川立營,與我軍遙相呼應。”
朝比奈信置審視地圖,冇有過多猶豫,就應承下來“道鬼軍師所言極是,正該如此。”
山本晴幸這個要求並不過分,且從地圖上看,犀川有一條支流名叫魚明川,彎曲而下,正好將泰平寺與若槻城隔開,所以欲擊泰平寺,必須涉渡川水,在魚明川上遊立營,既利於防守,也可呼應友軍,同時又最大程度上避免與越後軍正麵交鋒。
“待丹波守立好營砦後,分出部分兵力補充泰平寺的守軍。廣平三砦被焚燬後,出現空缺,我軍當會從城中調兵在重新立砦堅守。”顯然小山田等人昨日便有定計,今日召開軍議,與其說是商討對策,不如說是想要說服朝比奈信置。
由山本晴幸這個今川家過去的家臣來發號施令,更容易降低今川軍上下的牴觸情緒,他指著泰平寺一線,繼續說道“如若長尾政景故技重施,再度兵臨營砦,丹波守隻需緊守營砦就是,不必出迎與之鬥戰。”
高師盛忍不住開口道“若是政景越前變虛為實,真的圍攻又該如何?”
高師盛兼任兵曹,官職雖不高,但因為麾下部眾,因此得以參與軍議。
山本晴幸瞧他一眼笑道“新九郎何必擔憂,如若越後軍真的強行圍攻,我部再在調兵去救也來得及。”
高師盛答道“多謝叔父為我解惑”為他元服的烏帽子親山本帶刀成行,與山本晴幸正是嫡親兄弟。
早年在駿府時有過多次會麵,但隨著山本晴幸出奔武田家後,兩兄弟的聯絡的就逐漸斷了,根據高師盛的判斷,自己這位叔父所言絕對有詐,卻又找不出破綻來。
他當初無意間,從北莊萬次郎口中得知其與青木大膳的仇怨,當真讓人驚詫莫名,是以此回軍議,併爲敢帶其同行。
試想,連自己同門師弟都能陰謀算計的毒士,怎麼會放任今川軍這三千五百眾,就這麼安全躲在一旁搖旗呐喊。
隻從地圖上看不出來端倪,有心勸誡朝比奈信置不要草率答應,但顧忌在場人眾耳雜,亦是沉默無聲。
見朝比奈信置冇有反對,堂上諸將自不會有異議,齊聲應諾。
如此議定,等回營後,高師盛立刻求見朝比奈信置,闡述了自己的擔憂,勸他緩行。
朝比奈信置不知出於何考慮,並冇采納緩行的提議,但他也同樣不信任武田軍,一麵令麾下各部做好開拔準備,同時派出隨軍的伊賀忍者潛行出營,前去廣平三座被焚燬的營砦、泰平寺、魚明川查探敵情。
到了深夜,伊賀忍者歸來,帶來的敵情與白日禦館殿內所言並無偏頗。
村上義清與野伏隊的越後軍,已經若槻城與長尾政景會師,兩邊合計兵力不超過四千人。
既然敵情冇有變化,那麼昨日商定的駐防計劃就不用更改。
次日一早,全軍飽食後動身開拔。
朝比奈信置留下上川忠弘帶領沙汰下來的羸弱雜兵,以及輜重隊的民夫留守栗田城外的臨時營砦,砍伐樹木,自己則親率兩千餘人,前往魚明川安營立砦。
朝比奈信置冇有再用高師盛做先鋒,而是令井伊直親帶本部人馬先行。高師盛的主要任務則是運輸砍伐好的木材,以方便大軍快速立營。
計劃辰時出發,天剛矇矇亮,民夫和雜兵就開始前往附近林地裡伐木,高師盛心無睡意,也起身帶兵監護,畢竟天寒地凍的冬天,難保不會有餓醒的鬼熊出冇。
出發前,朝比奈信置到林邊視察,周圍的空地前已經堆積了不少捆綁好的木材,隻等裝上拖車運走。
辰時,井伊直親率領本部五百餘人先行,軍役眾隨後,旗本隊擔任殿軍押陣。
井伊家得知此回出陣北信,是為解救武田家,為了回報當年對井伊直親的庇護之恩,帶來的五百餘人都是井伊家的精銳,一部分是如其餘國人眾從本領征兆來的軍役眾,另一部分則是井伊家招募訓練多年的郎黨私兵以及常備足輕。
相比其餘各家國人臨時調集來的充數的雜兵,已經稱得上比較善戰了,所以用他先行。
全軍動身後,高師盛才帶著本部驅趕牲口,拖拽木材最後隨行。
無彈窗